top of page

讀後感:《活著》

  • Writer: V
    V
  • Jun 14, 2020
  • 3 min read

Updated: Sep 10, 2021


最近重看了一遍《活着》。


故事圍繞着一名地主少爺 — 福貴。他嗜賭成性,最後輸光家產,變得一貧如洗。父母相繼死去,妻子含辛茹苦養大子女,可惜女兒在他意外地當壯兵的時候患病,不幸成了聾啞人。兒子機靈活潑,其後卻在輸血給校長的時候被抽血過多致死。福貴所有的家人、朋友逐一難逃死神的召喚,生命裏難得的溫情一次又一次被死亡無情地奪去,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思憶。


此書名叫《活着》,貫穿着故事的卻是死亡,活着的恐怕只有福貴一人。一次又一次的大難不死,在別人眼中也許只是一個苦難幸存者的僥倖故事,對於福貴來說卻是比現實更真實的親身經歷。面對着一個又一個的死亡過程、一波又一波的坎坷苦難,福貴沒有被現實的無情削弱了生存的意志,反而繼續默默地活着。作者余華在書中的自序裏提到:「《活着》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,就像中國一句成語:千鈞一髮。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,但是他沒有斷。」的確,活着本身就很艱難。


「一個人再命大,要是自己想死,那就怎麼也活不了。」

雖說「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」,但難免掙扎過應否向逆境低頭,誤以為了結生命是最佳的解決方法。心情崩潰得一度想放棄一切,如何死亡卻成了另一難題。畏高、怕痛、不想死得難看通通成了考量因素。不敢死,只是修飾還未想死的念頭,仍有留戀,不代表是無膽匪類。冷靜過後會感謝當初欲要結束生命時的卻步,慶幸當下在死亡面前終選擇苟且偷生。理解沒有比活着更困難的事情,同時發現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。


最後伴隨着福貴的是他的一頭老友,他將他名為福貴,大概是因為覺得兩者命運相似—年輕時營營役役工作,牛老了便被拖去宰殺,正如人在庸碌過後也終歸死去。他能夠輕描淡寫地描述死亡,用「心跳沒了」,「身上全給擠扁了」、「天黑前斷了氣」等簡單幾句刻劃死亡,並不是因為他對命運逆來順受。沉默非源自於絕望。對待痛悲,忍受是他唯一的選擇。他不再奢求昔日安逸的生活,安然無恙地活着便好了。正如作者所說:「人為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」我們總是為身邊的事物賦予意義,沒有想過事物的本質才是意義的全部。


富貴的至親在死神掌心下無一倖免。書中令人嘆息心酸的故事情節看似誇大了現實的無情、放大了命運的殘酷,但生離死別的確是一直與我們息息相關,是我們無可避免的事實。人總是下意識的擺脫死亡這可怕的意念,靠學習活得健康來增加壽命,靠安樂死脫離痛苦的煎熬,相信自己能在死亡的手中爭取僅有的一點選擇權。我們在生死這命題上是多麼的渺小,盼望得到控制的權利,卻忽略了意外的存在,忘記了意外正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意料之外。


活着意義何在?作者提倡的是「人活着是為了活着」。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,亦只有活着本身了。生死是不由自主,能選擇的只有如何地生活。人終究會死去,與其漫無目的地坐以待斃,倒不如追尋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,活出色彩,方不枉此生。福貴最後選擇的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在我們眼中或樸實乏味,但極簡生活對歷盡滄桑的他未嘗不是一種模式去享受生活的根本




















書名:活著

作者:余華

コメント


Post: Blog2_Post

©2019 by CHICVLICK

bottom of page